投资者教育
谁是能挣钱的基金经理
来源:中国证券报

谁是能挣钱的基金经理

  众所周知,并没有谁是天生的理财师,为什么其中有的能成长为大师级人物,大部分却始终只能是平庸之辈?彼得•林奇25岁进入富达管理研究公司成为研究员,35岁成为麦哲伦基金的经理,并饮誉行业内外;巴菲特在26岁就初露锋芒:使所掌管的资金在一年内由30万美元升值至50万;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掌舵人达利欧创建布里奇沃特联合基金时也是26岁……这些成为大师的人身上又都具备哪些特质呢?了解了这些是不是将有助于我们从众多的年轻基金经理中发现后起之秀,甚至是希望之星呢?

  生活俭朴,工作勤奋。如巴菲特,即便已拥有了超过300亿美元财富,成为了举世瞩目的股神,还是坚持自己驾车,不但与奢侈品、高消费绝缘,竟领着上门来拜访的客人去肯德基用午餐!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亲自接听客户的电话,收看电视上播放的财经信息,阅读大量的报刊杂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如此。彼得•林奇在退休前,只度过两个长假,其中的一个是去日本,用5天时间考察当地公司,然后去曼谷考察及观光,最后用3天去英国调查。他一年中要走访五六百家公司,阅读近千份年报。

  面对外界诱惑时,具备超强的定力。1972年,美国股市是一个大牛市,股价大幅上涨。50只著名成长股的平均市盈率上涨到天文数字般的80倍。巴菲特的股票仓位却不足16%,84%的资金都投资于债券。一直等到1973年至1974年美国股市大萧条时才大举买入股票。彼得•林奇更是认为“要是找不到你认为有吸引力的公司,就把钱存在银行里,直到找到为止。”

  目光敏锐,能率先发现市场的重大变化。如2007年,达利欧率先预计房地产和借贷市场的泡沫将破灭,一些全球最大的银行可能濒临破产;朱利安•罗伯逊曾准确预测到柏林墙倒塌后德国股市将进入牛市,1992年后他预见到全球债券市场的灾难,并于1993年率领老虎基金伙同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共同狙击英镑,大获成功。彼得•林奇则会留意妻子和女儿的购物习惯,当发现妻子所购买的“莱格斯”牌紧身衣有可能成为一种走俏商品时,他便当即买入了生产这种紧身衣的汉斯公司——不久,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上涨了6倍。

  拥有自己独到的投资理念和方法。彼得•林奇意识到,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他最喜爱的是“闷死人型”公司股票:指这类公司不喜欢公开宣传,对上门求教的研究人员也不善逢迎,以致乏人介绍而无人问津,股价长期牛皮。其中有不少瑰宝,一经发现,不动声色慢慢吸纳,等到基金经理发现一窝蜂抢进时,股价已经翻了几番。他认为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比那些人见人爱的股票更具赚钱潜质!罗伯逊则认为,如果你能够以25倍的市盈率购买一只股票,但你有信心这家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这样的公司相比于只有7倍市盈率但未来增速可能只有3%-5%的公司更有价值,投资者应该综合公司市盈率和增长前景来判断能否赚钱。

2012-09-10

公会微信号

投教基地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