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教育
巴菲特价值投资“三分论”
来源:兴业全球基金

巴菲特价值投资“三分论”


  听闻沃伦•巴菲特的名字甚至早于接触证券投资领域的书籍,也早于十八年前加入中国基金行业的时间。很有幸地,我今年参加了兴业全球基金和腾讯财经联合组织的2016年巴菲特股东大会朝圣之旅,得以近距离耳闻目睹这位当代最伟大的投资大师、价值投资布道士和受世人尊敬的慈善家。

  世上巴菲特只有一人,世人对他价值投资理念的解读却远不止一种。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上半句是“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即凡事应尽可能简单化,或者说大道至简。我把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核心内容归纳为三点,即内在价值、安全边际和能力圈。首先是专注企业的内在价值,将买入股票视为拥有企业一部分的所有权,其初衷是透过分享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增长实现投资收益,而不是通过博弈在市场上赚取其他投资者的钱。其次是高安全边际,投资的本质是预测未来,预测的结果不可能完全准确,做投资必须要预留足够大的空间,买入价格要大大低于企业的内在价值,要有高安全边际。最后是能力圈,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能力圈,对某些行业、某些企业、某些领域获得比绝大多数人更深的理解,能够对企业未来的长期表现做出比绝大多数人更准确的判断。能力圈是有边界的,有边界的能力才是真的能力。

  爱因斯坦名言的下半句是“but not simpler”,但不能更简化。价值投资理念的具体实践和实现形式要比上述三点更为丰富,我也试以三点佐证之。

  其一,巴菲特在对伯克希尔哈撒韦50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评述中,提到了搭档查理•芒格的重大贡献,其中之一是帮助他完成了投资理念的进步和转变。此前的“捡烟蒂”策略专注于以极低的价格买入普通企业(buy fair businesses at wonderful prices),新的策略强调以合理价格买入优秀的企业(buy wonderful businesses at fair prices)。巴菲特解释前者的适用性有局限,对大资金不大好用。我想,这一转变最重大的意义在于落脚点从价格优先转换到企业优先,即首要关注标的企业内在价值的品质与可持续性。这是对格雷厄姆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的扬弃和发展。

  其二,巴菲特在1984年出席格雷厄姆与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出版50周年庆祝活动中,作了题为《价值投资为什么能持续战胜市场》的著名演讲,描述了七名投资人和两家投资机构的长期业绩与投资风格,指出这些“格雷厄姆与多德价值投资部落”的超级投资者都秉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核心:购买的是企业而不是股票,投资业绩来自企业股价与其内在价值的差异。他们长期投资业绩都很优秀,但投资风格各不相同,有的集中投资,有的非常分散;有的选择实力强大的企业,有的偏好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他们的投资组合中股票重叠得极少。所以说,价值投资可以百花齐放。

  其三,在被问及价值投资是否适用于中国时,巴菲特认为,投资原则不分国界,与美国市场相比,中国的投资环境相对年轻,市场更多地受到投机的影响,而这可能给价值投资创造机会。在总体赞同这一观点的同时,我们体会到,在中国探索价值投资还受制于更多因素:政府在有关市场的政策、法制和监管方面的重大取向和变化;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行为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游戏规则及其变动的随意性可能难以改变市场运行的内在趋势,但一定会加剧市场波动的幅度、缩短市场稳定的周期,在微观层面则损害上市公司和其他市场参与主体长期可持续经营的动机与信心。投机可能给价值投资创造机会,也会大大增加价值投资的难度。

  中国已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遗憾的是,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步伐显著落后,更难以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市场规则与纪律在资本市场体现得最为彻底。我们需要摒弃计划经济思维和有形之手背后的万能意识,摆脱路径依赖和局部利益的束缚,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回归到市场体系与制度机制的建设健全及确保市场规则顺畅运作上来。作为检验改革成果的关键标志,企业的上市将取决于供求规律而不是人为审批,好的企业能够获配资源实现持续成长,失去价值创造能力的公司则被淘汰退市。价值投资在中国将不再只是星星之火,而是可以燎原,进而在企业的持续价值创造和投资者的长期财富增值之间建立起牢靠的分享与共担机制,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2016-5-6

公会微信号

投教基地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