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信息
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体系 大力推动金融开放创新
来源:上海证券报

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体系 大力推动金融开放创新


  上海自贸区成立三年来,在人民银行总行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瞄准全球最新贸易投资新规则,推动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贸区。积极发挥自贸区的“试验田”作用,在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前提下,推动各项金融改革任务在自贸区落地。

  当前,自贸区一批创新性金融制度相继建立,金融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底线风险控制严格,金融改革进展顺利,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推动自贸区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稳步发展

  经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于2014年2月发布自贸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实施细则。目前,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在自贸区内开展良好,各项政策措施受到了实体经济的广泛欢迎,区内经常和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流程得到进一步简化,境外人民币借款、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和经常项下人民币集中收付等创新业务稳步发展。

  截至2016年8月底,自贸区累计发生人民币境外借款287亿元,393家企业累计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收支总额6997亿元,经常项下人民币集中收付业务收支总额176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29亿元。区内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2.23万亿元。

  搭建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试验框架

  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精神,为构建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于2014年5月发布了“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和风险审慎管理细则”,并于同年6月18日正式启动自贸区分账核算管理下的自由贸易账户业务。截至目前,已有47家上海市金融机构提供自由贸易账户相关金融服务。其中,中外资银行39家、财务公司4家、证券公司2家,市场基础设施机构2家。此外,上海全市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可通过间接参与模式开展自由贸易账户相关业务。

  目前,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已实现了“惠实体”、“促改革”和“防风险”三大主要功能。在“惠实体”方面,自由贸易账户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的金融服务,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结算效率,节约了账户管理成本,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促改革”方面,自由贸易账户搭建的“电子围网”,为自贸区率先推进金融重点领域的改革营造了风险可控的环境,使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改革能在自贸区率先开展落地试点。在“防风险”方面,通过分账核算管理,全方位构建了在上海率先开展可兑换试点的金融安全网,有效防范了金融开放过程中跨境资金流动对境内市场的冲击风险,支持了自贸区相关金融及要素市场的对外开放。自由贸易账户改革近两年以来,这个系统的风险管理功能经受住了考验,上海自贸区没有成为热钱流入套利的渠道;跨境资金平稳有序,也没有因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波动而出现异常流动。

  积极开展分账核算境外融资试点

  经总行批准,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于2015年2月发布了“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实施细则”,并正式启动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试点。

  实施细则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管理体系,建立了以资本约束机制为基础的本外币一体化、统一的境外融资规则。明确了自贸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境外融入资金的规模、用途以及相应的风险审慎管理办法,扩大了经济主体从境外融资的规模与渠道。

  在管理方式上,改革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取消了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扩大了经济主体的融资自主决策权。

  同时,强调以资本为境外融资约束的依据,建立了与国际借贷通行规则一致的风险审慎管理框架,有利于激励我国企业增强资本实力,改变当前负债偏高的格局,促进股东资本与债务资本的良性互动,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政策出台后,区内已有不少企业采取了增资的措施。

  探索金融开放风险防控

  随着金融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可兑换程度的不断提高,需要构建面向未来的可兑换和市场化的资金流动管理框架。在自贸区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工作中,积极试验开放经济运行下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为将来全国实现可兑换后的金融审慎管理探索积累经验。

  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积极尝试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新模式。如在分账核算境外融资政策中,企业和金融机构不仅可以自主权衡境外融资的结构,也扩大了经济主体从境外融资的规模与渠道。同时,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也可根据自贸区跨境及跨区资金流动、区内及境内信贷供求情况,对境外融资杠杆率、风险转换因子、宏观审慎政策参数等进行调整,必要时还可采取总体规模调控等应急管制措施。

2016-9-29

公会微信号

投教基地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