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五大关键词回顾私募行业的2017
来源:证券时报



五大关键词回顾私募行业的2017


  过去的一年,对私募行业来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年份。


  10万亿+、股票领跑、洋私募、资金南下、监管完善——这五大关键词能够高度概括出2017年私募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1、10万亿+


  2017年私募行业资产管理规模正式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幅达40%,即将与公募基金规模并驾齐驱。从行业内部看,发展明显分化,股权、创业投资类私募增长最快,证券类私募则出现下滑。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1836家,已备案私募基金64633只,管理基金规模10.9万亿元,年内增幅分别为25.3%、39%和38.1%。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工总人数23.38万人,其中,已在从业人员系统注册员工人数19.17万人,从业人员数量较去年有所下降。


  如果分类别来看,另有一番风景。同样截至去年11月底,已登记的机构类型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8294家,管理正在运作的基金31557只,管理基金规模2.28万亿元,管理规模年内下降17.7%。2017年新成立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数量仅为326家,较2015年的2976家、2016年的1074家大幅下降。


  2、股票领跑


  如果分策略来看私募行业表现,股票类策略收益领跑所有证券类私募基金产品,平均收益超过10%,量化类策略整体表现垫底,所有策略平均都取得正收益。


  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12月15日,私募行业去年平均收益率为8.49%。其中股票策略规模为1.15万亿元,平均收益达11.37%,排名榜首;组合基金以9.52%收益率紧随其后;复合策略、宏观对冲策略收益率超过8%;主观期货策略较前年大幅下降,平均收益率为4.69%;套利与阿尔法策略稳定在3%以上;阿尔法策略、程序化期货两类量化策略垫底,平均收益率不足1%。


  3、资金南下


  2017年港股迎来一轮牛市行情,全年恒生指数涨幅达36%,创下十年新高。市场赚钱效应凸显,南下资金蜂拥进场。截至去年12月底,通过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达3034.92亿元,成交量显著增加。据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15日,南向成交总额达21570亿元,同比增加173.7%。


  内地私募投资港股的热情高涨,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2017年新发股票私募产品投资范围多数涵盖港股通,不少私募在投资港股中斩获颇丰。除了通过港股通买入,内地私募还可申请9号牌,发行境外基金(美元基金)买港股。


  据统计,目前持有有效9号牌照的内地证券类私募已有18家公司。去年8月,老牌私募展博投资发行了首只境外基金,开始布局海外市场,2017年取得年化15%的收益。中大型私募出海,加大全球化配置,已然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4、洋私募


  2017年中国私募业迎来了首批外商独资私募证券管理人,洋私募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的里程碑之一。目前,已有10家外资机构获得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


  2017年1月初,海外资管机构富达国际宣布,下属富达利泰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正式获准中国基金业协会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成为国内首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该公司5月份在中国发布首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富达中国债券1号私募基金”。


  截至目前,已有富达、瑞银、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顺、路博迈、安本、贝莱德、施罗德10家外资机构获得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


  5、监管完善


  随着私募行业的继续扩容,监管也在不断加强,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落地。


  2017年7月1日,《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对私募行业意义重大,要求私募要“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者”并实施双录,保护投资者规范私募发展。


  2017年8月底,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私募行业监管的顶层设计有望落地,将成为《证券投资基金法》以外专门规范私募行业的法律效力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此外,2017年,各地证监局对328家私募机构开展专项检查,83家私募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基金业协会也在年内先后出台多项新规,继续完善私募自律监管体系。


2018年1月5日

公会微信号

投教基地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