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公募行业亟待回归本源
来源:中国证券报



公募行业亟待回归本源


  上周末,资管新规的征求意见正式结束。围绕这一必将改写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格局的重大政策,不同机构意见不一。但总体来说,由于公募基金的现有制度最为贴近新规,业内普遍认为公募基金将是资管新规的最大受益者,甚至有人判断公募将迎来新的制度红利期。对此笔者却没有那么乐观。虽然公募基金的适应成本较小,但如果行业不能下力气提高投资管理能力,公募基金将很难在新的制度环境下抢得更多的资管市场份额。

  

  从征求意见稿透露出的政策导向来看,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引导资管机构回归本源将是新政策力求达到的主要目标。而公募基金行业的本源,就是履行受托责任,汇集投资者的资金,配置在那些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行业和企业上,帮投资者获取投资收益。这一本源决定了公募基金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专业投资管理能力上,而不是汇集资金或者其他能力。

  

  然而,公募行业长期存在的一大痼疾是很多基金公司比拼的是规模而不是业绩,评判一家公司优劣的是资金募集能力而不是投资管理能力。由此衍生出时点冲规模,重货币基金轻股票基金等种种问题。这背后,既有基金公司股东看重短期利益,往往以规模排名考核管理层的因素;也有基金公司管理层任期短,面子文化盛行的原因;当然也和国内股市波动大,权益类基金吸引力不足脱不了干系。

  

  这一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是,虽然公募基金行业的管理规模持续扩张,但增量的主体来自于货币基金,产品结构严重失衡。高达六成的货币基金造成行业“虚胖”,也积累了流动性风险。埋头扩张货币基金甚至成为一些基金公司的发展战略,权益类基金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从这个角度看,公募基金确实到了反思发展路径、回归行业本源的关口。

  

  实际上,从近几年一些基金公司的成功案例来看,靠提高投资管理能力,以业绩赢得投资者信任进而增加规模的逻辑是成立的。远的有兴全基金这样长期坚持权益投资特色不动摇的公司,近的有东方证券资管这样靠骄人业绩连发爆款基金的案例。这些公司的成功都证明了投资管理管理能力才是公募基金行业的生命力所在,只不过选择这种战略需要时间的积累,不会短期见效,更需要从股东到管理层乃至渠道的共识。路长且艰,但没人去走,行业恐怕将永远在瓶颈期里徘徊。


2017年12月18日

公会微信号

投教基地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