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基金业迎来大时代
来源:中国证券报



基金业迎来大时代


  金融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而这一措施实施三年后,投资比例将不再受限。这是中国基金业在引入合资基金之后最大力度的对外开放。

  

  据了解,有些外资机构已经开始招兵买马,为在中国开展基金业务吸纳人才。可以预期的是,接下来,将会再次出现一波外资进军中国基金业的浪潮。在引进来、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基金业将在更大格局中迎来发展大时代。

  

  中国基金业从2002年开始批准设立合资基金公司,但当时外资持股上限为49%。于是,有一批知名外资选择了等待,如富达等;还有部分外资机构在近年来选择退出了合资基金,比如纽银梅隆、惠理资产。这背后一个原因是,外方话语权不够,中外股东在多个方面有争执。

  

  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2017年初,第一家外商独资私募公司在上海自贸区诞生。本月初,又有三家外资私募完成登记。截至目前,已经有富达、瑞银、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顺和路博迈7家外资私募成立。

  

  据了解,后续还有桥水、领航、安本等多家外资公司拟在中国开展私募业务。有业内人士表示,有的外资其实最终还是冲着公募业务来的,因为这些私募公司在符合一定条件后,也可以申请公募牌照。显然,这与整个资本市场的开放时间进度也相吻合。

  

  对于新增加的这些竞争对手,国内业界也不必恐慌。从历史来看,外资在公司治理、经营理念、投资理念和流程上确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比如在国内保本基金风行时,诸多合资基金不为所动,他们认为国内这类产品背后隐藏的赔付风险非常大,基金公司没有相应的反担保能力。同样的,基金子公司如火如荼膨胀规模时,诸多合资公司都未设立子公司。但在A股投资能力上,他们并未有高人一筹的表现,最早的一批外籍基金经理、投资总监乃至总经理最终都铩羽而归。

  

  一方面,投资最终还是靠人,外资并不必然胜过内资;另一方面,投资也与客户资金相关,如果资金行为短期化,考核短期化,基金也很难有长期投资的成效。


2017年11月13日

公会微信号

投教基地微信号